产品展示
首页 > 产品展示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综述(概 念、意 义、历 程、问题、理念、建议)
来源:米6体育    发布时间:2023-12-24 08:13:19
详细介绍

  原标题: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综述(概 念、意 义、历 程、问题、理念、建议)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作为海洋经济重要一环的海洋牧场,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是优化海洋生态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渔业转型升级、推动渔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已建成北起辽宁丹东、南至广西防城港、分布在沿海11个省(区、市)的42家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探索放流与投礁相结合、渔业与旅游相整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融合的现代海洋牧场发展道路。

  然而,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面临诸多问题。日前,由中国水产学会海洋牧场研究会主办、大连海洋大学承办的现代海洋(淡水)牧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赤峰市召开,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共同回顾我国海洋牧场发展历史,梳理海洋牧场建设情况,深刻剖析产业高质量发展瓶颈,并探讨未来发展之路。

  上个世纪40年代后期,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朱树屏研究员提出了“水即是鱼的牧场”的理念,倡导“种鱼与开发水上牧场”。60年代后,我国海洋农业奠基人曾呈奎院士等提出了我国海洋渔业必须走“海洋农牧化”发展道路的观点。

  随着现代渔业科学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人们对海洋牧场建设理念不断深化。我国著名海洋牧场研究专家、大连海洋大学教授陈勇结合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及建设实践,于2009年在首届全国人工鱼礁与海洋牧场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海洋牧场的理念,并经过多年实践丰富了其建设内涵:现代海洋牧场是指在海洋中,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生态工程建设,修复或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并对生态、生物及渔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使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海洋空间。

  海洋是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以海水养殖为重点的海洋渔业迅猛发展,掀起了海藻、海洋虾类、海洋贝类、海洋鱼类、海珍品养殖的5次产业浪潮,养殖总产量自1990年以来一直稳居世界首位。

  但是,传统的粗放型渔业生产方式使海域生态受损、环境恶化、资源衰退,急需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能够在保护生态、涵养资源的同时,持续健康发展海洋渔业,现代海洋牧场就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站长肖放表示,建设海洋牧场是保护和增殖渔业资源、修复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中央提出的绿色发展的策略的重要方式。现代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的渔业产业形态,通过现代海水养殖、海水增殖、水产品加工与流通等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在新时代、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下,必将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高质量发展活力,带动产业新一轮的发展。通过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以休闲垂钓、潜水观光、海上运动、海底探险、渔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为载体的休闲渔业,可以有效促进第三产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于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能够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海洋ECO,实现生态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海洋牧业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恢复并兴起,增殖放流、人工鱼礁建设多种产业形态同步发展,国内外海洋牧场理念和经验交融互鉴,在短时间内走过了其他几个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我国向海洋投放各种鱼、虾、蟹、贝等经济水生生物种苗早已超过1200亿尾(粒),投入资金超过30亿元。

  我国的人工鱼礁建设始于1979年广西钦州地区26座试验性小型单体人工鱼礁的投放。1983年起,人工鱼礁建设受到中央的重视,全国共投放了2.87万个人工鱼礁,总计8.9万空方。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辽宁等省掀起了新一轮人工鱼礁建设热潮,呈现出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企业实施建设的特点。以山东省为例,2005年~2009年间,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并进,增殖放流20余种海洋生物,投放苗种约95.5亿单位,投放礁体226.6万空方。资源回捕量共18万吨,总产值49.2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为1∶17,渔民人均增收1.1万元。

  在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的基础上,涵盖育种、育苗、养殖、增殖、回捕全过程,重视生境修复和资源养护的海洋牧业形态,即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牧场在我国出现。上世纪80年代,辽宁大连獐子岛开始虾夷扇贝的育苗和底播,从90年代起,獐子岛海洋牧场开始营造海藻场,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修复与优化海珍品等增养殖生物的栖息场所,到目前已开发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的莱州湾海洋牧场建设迅速,海域覆盖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

  2015年5月,农业部组织并且开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活动,推进以海洋牧场建设为主要形式的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综合开发。截至目前,全国已投入海洋牧场建设资金49.8亿元,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海洋牧场233个,用海面积超过852.6平方公里,投放鱼礁超过6094万空方,建成的海洋牧场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19亿元。

  我国海洋牧场理念的提出至今已50余年,海洋牧场建设在取得显著进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参加会议的专家一致认为,当前海洋牧场产业化水平总体较低,缺乏通过长期监测对环境影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科学定量评价,海洋牧场的管理维护不到位,产业高质量发展效果不明显,并未形成有利的产业格局。“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资金缺乏,二是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三是海洋牧场管理主体难找,在海域尚未确权和产业风险高的地区,公司参与管理维护海洋牧场的积极性不高。这一些因素导致了我国海洋牧场产业化水平不高,政府和民间投资综合效果欠佳的后果。”陈勇说。

  中国海洋大学张秀梅教授认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在评估与规划环节出现脱节,缺乏有效规划,发展呈现南北旺盛,中部薄弱的局面,布局不合理,建设发展不平衡。海洋牧场选址依赖人工鱼礁区的现象较为严重,使得海洋牧场选址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受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海洋牧场充分和全面的发展。法律和法规尚不健全,管理不到位。海洋牧场项目建设与管理,仅限于政府资金立项扶持的项目。社会企业自建的人工鱼礁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部分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指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往往仅被视为获取海洋水产品的途径,经营者对产量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的片面追求导致海洋牧场在提供生态廊道、庇护野生种群、调节流场和物质输运等方面的生态作用被忽视。除少数海洋牧场建设兼顾了红树林、海草床、海藻场等自然生境的修复,其他绝大多数牧场未能重视对所处海域ECO功能的保护与恢复,因此也难以抵御环境与生态灾害。如何让海洋牧场有效促进受损生境和生物群落的恢复还有待深入研究。

  专家还指出,我国海洋牧场建设还忽视项目评估和系统管理、关键产业技术有待系统研发、技术体系与平台建设亟待建立等问题。

  陈勇认为,海洋牧场是由多种技术要素有机组合的技术体系,其建设目的是能够在海洋中持续生产食物,以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建设海洋牧场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渔业生产,才能保障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保障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同步推进。

  杨红生提出,现代海洋牧场建设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陆海统筹、三产贯通、四化同步的原则,集成应用环境监视测定、安全保障、生境修复、资源养护、综合管理等技术,实现海洋环境的保护与生物资源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首先,海洋牧场的发展有赖于健康的海洋ECO,加强生境恢复和修复,根据生态容量合理确定增殖规模是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其次,海洋牧场应统筹规划陆地和海上生产空间,根据水深和距陆地距离合理地布局各类增殖形态和增殖对象,同时将休闲渔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入海洋牧场建设中。第三,打通一、二、三产业,使海洋牧场成为经济社会系统和ECO的一部分,发挥其对上下游产业、周边产业和当地社会的拉动作用。最后,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是现代海洋农牧业的发展趋势,海洋牧场要加强食品安全追溯技术、3S技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牧场管理信息化、生物驯化、自动化采收等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和应用。

  对于我国海洋牧场未来可持续健康发展,专家们给出了建议:将海洋牧场产业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加以重点扶持,最重要的包含制定中长期海洋牧场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未来50年内我国沿海、近海、外海海洋牧场的发展计划;海洋牧场的筹备和管理委托给国家级研究单位来监督;成立海洋牧场产业技术专家小组,用以指导全国海洋牧场的建设。

  推动海洋牧场体系化建设,统筹安排增殖放流和人工鱼礁建设工作,提高增殖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和人工鱼礁建设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逐步实现底播种类以海珍品为主转变为海珍品、鱼类、藻类多营养层次相结合,提高单位海域的经济与生态效益。我国近岸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海洋工程建设等造成海底荒漠化,渔业资源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因此海洋牧场建设应将近海ECO重建纳入工作重点,注重生境修复、天然饵料增殖、海草床及海藻场的恢复。加强海洋牧场资源环境的实时在线监测和生态灾害的预警预报。公益性海洋牧场实行配额管理,严格限定产出的商品规格、收获量和收获方式等。

  逐步建立和实施海洋牧场的物权化管理,使从业者共同参与海洋牧场的管理,为海洋牧场的建设、维护建立制度保障,实现海洋牧场的企业化运营,多途径吸引企业运营海洋牧场,改变目前海洋牧场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的局面;在跨界作业频繁、海域确权尚不明确的东海、南海等相关海域,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的政府补贴和优惠措施,如减免税收、允许发展养殖业和休闲渔业等措施,鼓励公司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后的管理维护。

  设置专项经费对产业链关键技术实施科技攻关,委托有资质的科研单位协同当地科研部门进行科技攻关,及时将产业链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或专利,确立我国在该领域的知识产权。

  大连海洋大学副教授田涛认为,现代海洋牧场应突破以人工鱼礁、增殖放流、海藻场等为主的传统海洋牧场建设模式,建设内容更为丰富和系统,高新技术应用更广泛,未来发展趋势是“物联网+现代海洋牧场”。具体包括一是信息化研发技术及应用即海洋牧场中环境、生物、生产活动等的在线监测、分析及预警;二是可视化研发技术及应用,即生态环境、生物活动、渔业生产的可视化以及海洋牧场建设及管理过程的仿真预览;三是智能化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即大数据网络站点平台的构建,为海洋牧场的科学运行与管理提供便利。

  此外,鱼类行为高效控制技术、先进的声学调查评估技术、海洋牧场区域的卫星遥感技术等也是现代海洋牧场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应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国际化海洋牧场的开发奠定基础。



上一篇:海洋渔业资源阑珊严峻建造“海洋草场”还一片生机 下一篇: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2个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16 米6体育 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号: 辽ICP备08001001号

辽公网安备 21021102000627号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0248
  传真:400-666-0248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滨海西路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