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公告
首页 > 公司新闻 > 媒体公告 媒体公告

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战略思考

来源:米6体育    发布时间:2023-12-12 00:04:34  点击量:【1】次 

  现代化海洋牧场是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的新业态,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本文综述了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发展历史与建设现状,并从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工程示范等角度提出了保障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健康发展的战略建议,以期为我国海洋渔业升级转型提供参考。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岸线 万公里,岛屿岸线 万公里,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海洋渔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渔业从业人员达 1931.85 万人,水产总产量达 6445.33 万吨,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 24761. 22 亿元。然而,当前中国传统渔业面临着海洋生境碎片化、海水富营养化和渔业资源衰退等明显问题,导致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性受到严重影响。海洋牧场作为中国传统渔业转型新动力,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在改善近海渔业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促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海洋牧场理念源自于科学利用海洋的实践经验,并随着渔业发展得以逐渐完备。在我国,早在1947 年,朱树屏结合国内外渔业生产经验,提出了“水即是鱼类的牧场”概念。在 1965 年,曾呈奎根据我们国家水产增养殖经验,提出了“使海洋成为种植藻类和贝类的农场,养鱼、虾的牧场”理念[3];并随后丰富了“海洋农牧化”内涵,提出了通过人为改造、创造经济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海洋环境条件,以达到提高渔业产量的创新性设想。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海洋农牧化”理念的基础上,吸收了日本、美国等的渔业开发理念和技术方法,针对我国近海渔业的现状和特点更为明确地对海洋牧场进行了定义,该时期“海洋牧场”要素包括以下几点:以养护和增殖渔业生物资源、优化渔业环境为建设目的;以人工鱼礁(藻礁)建设和幼苗放流(底播)为主要手段;海洋牧场具有明确的边界与归属权;海洋牧场所用苗种来源于人工育苗或人工驯化;海洋牧场建设区域为自然海域;通过声学和光学等技术方法对海洋牧场资源实施人工管理。

  当前,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背景之下,“现代化海洋牧场”理念与内涵应符合适宜我国海域特点及我国渔业发展特性,最重要的包含以下特征:

  海洋牧场发展依赖于健康的海洋ECO,加强生境恢复和修复、根据生物承载力科学增殖是建设基础,即“生态优先”;海洋牧场区应包括海域与毗连陆地,陆地是牧场管理与苗种生产的基地,海上是生境修复和增殖放流的生产空间,即“陆海统筹”;海洋牧场应包括水产品生产、礁体和装备制造、休闲渔业等一二三产业,即“三产贯通”;工程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发展趋势,是应对环境灾害、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动力,即“四化同步”[11]。综上所述,现阶段可将现代化海洋牧场表述为:基于海洋生态学原理,利用现代工程技术,充分的利用自然生产力,在一定海域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科学养护和管理生物资源而形成的人工渔场。在此理念下,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业态将丰富多元,最重要的包含环保保护、生物资源修复、精深加工、装备制造、海洋信息、休闲渔业、海洋科普等。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在短时间内走过了其他几个国家几十年的发展道路,最重要的包含建设试验期(1970-2000)、建设推进期(2000-2015)与建设加速期(2015-)等三个主要阶段。在建设试验期,共投放28000 多个人工鱼礁,建立了 23 个人工鱼礁试验点;在建设推进期,投入资金 49.8 亿元,建设鱼礁6094 万立方米形成了海洋牧场 852.6 平方公里,并发布了《中国水生生物养护行动纲要》;在建设加速期,目前已完成覆盖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四大海域的 86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并计划到 2025 年建设 178 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引领全国海洋牧场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在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原理与应用实践上都取得了系列进展。

  (1)针对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缺乏统一标准、承载力评估缺乏科学模型、设计原则缺乏生态理念、管理体系缺乏信息集成等重大问题,通过原理创新、标准规范制定、生态模型评估、设备开发等集成应用,在全国构建了多处海洋牧场示范基地;(2)突破了以海草/藻床修复、关键物种产卵场修复为核心的海洋牧场生境营造技术体系;(3)建立了以关键经济种扩繁、修复为核心的海洋牧场生物资源修复技术体系;(4)构建了集成环境监视测定、资源观测、灾害预警为核心的海洋牧场环境-资源综合监测网络;(5)集成创新了以音响驯化、声学标记为核心的海洋牧场资源管理技术 ;(6)构建了“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社+渔户”相结合的组织管理模式 ,为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示范样板。

  经过 60 余年的努力,我国海洋牧场建设从理念构想到初具规模,其形式和内涵持续不断的发展丰富,从以渔业生产为目标的传统海洋牧场,到重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资源养护,涵盖苗种扩繁、生态开发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志着我国海洋牧场建设初见成效,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刚刚起步,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党和国家对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寄予厚望,并提出了高标准的建设要求。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白准确地提出,“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推进海洋牧场建设。”2018 年 4 月,习视察海南时强调:“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支持海南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2018 年 6 月,习在山东考察时再次作出重要指示:“海洋牧场是发展的新趋势,山东可以搞试点。”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已经是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之一。

  我国海洋捕捞业和养殖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诸多生态问题。海洋牧场被视为实现海洋环境保护和渔业资源高效产出的新业态,是解决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生境修复与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但依据相关企业调研根据结果得出,目前海洋牧场建设及生产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卡脖子”问题,主要包括:

  (1)海洋牧场食物网营养结构不合理、生物承载力缺乏科学评估体系,海洋牧场生产效率低,导致海洋牧场的可持续利用受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出现生物入侵、本地物种加速退化等生态后果。

  (2)生物资源高精度实时监测原理与设备研发较为薄弱,海洋牧场经济生物管理整体呈现“去向不明”、“难觅踪迹”的现状,导致海洋牧场经济动物呈现“失控状态”,存在经济动物捕捞难度大、生产风险高的现象。

  (3)在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下,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定隐患,甚至导致生物易出现季节性大规模死亡的现象,例如,因冷水团变动异常导致虾夷扇贝产量骤降,夏季高温低氧导致刺参大规模死亡等。

  (4)海洋牧场的空间利用和开发模式落后,目前仅水下部分空间得以利用,而水上空间尚未得到一定效果开发,并且存在海上电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导致大型现代化海洋牧场运行设备和监测设施等无法长期稳定高效使用。

  伴随我国海洋牧场产业规模日益扩大,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技术探讨研究滞后慢慢的变成了制约海洋牧场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瓶颈,成为当前最突出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系统开展现代化海洋牧场构建原理创新与技术攻关,是保障我国海洋牧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海洋经济进入迅速增加阶段,海洋牧场建设是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一定要坚持原创驱动、技术先导、工程示范的基本原则。

  原创驱动即聚焦在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基础之上,关注亟待突破重大科学问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强化技术先导支撑作用,突出工程示范效果,从而引领和支撑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我国由渔业大国向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并重的渔业强国的转变。

  重大科学问题聚焦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原理,从机制层面实现原理突破和认知,是现代化海洋牧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重大科学问题最重要的包含:海洋牧场生产力演变、生物过程及生态互作机制、海洋牧场ECO对全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响应机制、海洋牧场经济动物行为控制原理与机制、海洋牧场与清洁能源、休闲渔业的融合发展机制等。

  重大技术瓶颈我国海洋牧场产业在环境实时监测技术、生物资源智能管理技术、生物资源智能收获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十分薄弱,必须聚焦海洋牧场经济动植物原种保护与利用、渔业资源数字化管理、环境安全自动化保障、渔业产品高效清洁生产与质量控制等重大技术瓶颈,实现新设备、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空间的突破,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且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洋生态学、海洋动物行为学、海洋生物保护学、海洋工程与信息技术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应用问题。因此,以调查与选址、牧场设施布局布放、牧场资源环境监视测定与评价、牧场养护与管理等关键步骤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的基础框架,立足绿色、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未来 5-10 年期间,必须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构建方面实现新突破。

  海洋牧场生态环境营造技术研发海洋牧场生态礁体材料、设计、制造、组合与布局技术,重点突破大型人工鱼礁设计制造等关键技术;优化海藻场/海草床的修复与移植技术,研究大型藻类/海草场在特定环境下的生长机制、环境及生物间作用机制,系统研发大型海藻/草恢复设施装备与技术等,有效控制海洋生境碎片化,实现海洋牧场内生态环境全面修复。 海洋牧场生物行为控制技术 选择海洋牧场内生态关键种与优势经济种,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建立关键种扩繁技术体系,突破关键物种行为控制技术,建立适应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关键物种扩繁与生物控制技术体系,实现重要增养殖经济物种优质安全生产与高效管理。 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提升技术 基于我国南北海域生境特征,优化海洋牧场食物网结构,建立多元复合高效海洋牧场食物网系统,丰富海洋牧场内生物资源营养级结构;建立海洋牧场生物承载力评估技术体系,构建海洋牧场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管理利用技术方案,构建增殖结构符合常理的生态牧场,实现海洋牧场可持续利用。

  海洋牧场生物资源评估技术利用声学等生物资源探测与评估技术,建立生物资源声学无损探测与评估体系;利用遥感信息技术开发环境因子与资源变动数据模型;研发放流效果的评估技术,精确评估放流幼体在海洋牧场的存活、生长和繁衍状况,以多元技术方法实现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精确评估。

  海洋牧场生态模型构建与预测技术建立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和渔业资源信息实时监测网络,研发海洋牧场生态安全与环境保障监测平台,集成建立海洋牧场环境因子大数据处理分析中心,采用多元模型预测评估海洋牧场安全与经济生物资源产出,综合提高海洋牧场对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力和智能化管理能力。

  海洋牧场智能捕获装备与配套技术基于海洋牧场典型物种行为特征,研发水下诱捕技术,结合自动控制技术,研制智能生态捕获装备。针对海洋牧场复杂水体特征,基于激光、偏振成像、声学探测等多种技术方法,开展海洋牧场经济生物资源可视化研究,建立水下实时动态监测系统,为海洋牧场资源的智能化捕获提供新的技术方法,提高海洋牧场资源捕捞效率、减小渔业作业风险,实现牧场生物高精度机械化采捕。

  海洋牧场智能微网构建与能源保障技术建立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技术体系,研发增殖型风电基础装备,开发环境友好型风机设施,构建“蓝色粮仓+蓝色能源”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开发海洋牧场智能微网系统,保障海洋牧场的能源供给,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的可视、可管与可控,进一步实现海域空间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兼顾清洁能源产出与渔业资源持续发

  我国南北海域纬度跨度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和模式存在一定差别。渤、黄海海域主要以海湾生境为主,是中国传统渔业主产区,构建海洋牧场的最大的目的在于修复受损生境与养护渔业资源。例如,通过设置人工鱼礁、人工藻礁,营造海藻/草床,修复与优化经济生物的栖息场所,放流经济生物,实现海洋环境保护、生境修复和资源持续利用并举的目标。东海海域主要以岩礁海域为主,通过修复补强和拓展岩石相生境(包括海藻场)的生态功能和幼苗放流等,大力提高对岩礁性高值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并通过休闲海钓等渔业资源利用模式的创新,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南海海域以珊瑚岛礁生境为主,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和岛礁渔业资源、增殖珊瑚礁特色海洋生物资源并实现高值化利用,是实现南海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实现海洋牧场理念现代化、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建立适于我国南北方海域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技术体系,促进海洋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生物资源养护的有机结合,从而科学引领我国现代化海洋牧场的规范化建设和健康发展。

  ┣现代海洋牧场应该是这样的!海上龙宫、筑巢引凤、海底森林、南红北柳…… 【格致论道讲坛】中科院海洋所张立斌研究员

  ┣打造“透明海洋牧场”!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解读《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

  ┣重磅《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全文)印发 时间表、路线年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格局……

  ┣中科院海洋所杨红生研究员:海洋牧场建设要跳出海水养殖领域,要和其它行业进行接轨以此来实现全产业跨越 海洋牧场建设要坚持四个现代化

  ┣“现代海洋牧场”是啥样? 打造全方位、生态优先、陆海统筹、立体多营养级养殖模式……海洋牧场

  《10000个科学难题(海洋卷)》全网独家首发:海洋基础科学问题研究主要聚焦在?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二级学科有哪些?

  《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专著出版发行 |中科院海洋所宋金明研究员等编撰



上一篇:首个演示运用5G海洋草场渠道交给 下一篇:再造“海上粮仓”!“普盛海洋草场3号”在广州南沙交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2016 米6体育 保留所有权利
备案号: 辽ICP备08001001号

辽公网安备 21021102000627号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0248
  传真:400-666-0248
地址:大连市沙河口区滨海西路547号